跳到主要內容區




服務工學院六年之二三回顧/陳文華

ImgDesc

今值本院五十週年院慶,應賴院長之邀稿,個人謹就三十年前工學院之二三院務回顧與同仁分享,鑑往知來,並為之慶。

個人為本院第一位經由遴選產生之院長(該院長遴選辦法大體仍沿用至今),自民國81年8月起共在工學院服務六年。當時之工學院共有化學工程、動力機械、材料科學、工業工程及電機工程五個學系,電機工程系另在「一系多所」架構下設有電子工程及通訊工程研究所,全院師資尚不及140位。當時院部在工程一館(現今之通識教育館)二樓。部分同仁或許不知道,民國61年本院成立時,全院五個系共用工程一館空間,篳路藍縷,其擁擠可見一斑,直到各系分別建立系館後,才分處各地,而院部也在民國87年動機/工工館落成後遷移至動機/工工館三樓現址。在各系都有自己的系館後,教授人數也倍增,為了加強院內同仁之情感交流,我們遂由各系輪值當主人,定期於不同系館舉辦交流茶會,大家都熱情出席。幾次交流茶會辦下來,即使不同系之教授也幾多認識,在彼此腦力激盪下,幾個研究團隊於焉產生。

為了使同學除了本系外,亦能對其他系之領域有所瞭解,以幫助同學就中發掘其真正興趣,好掌握未來之就業、深造方向,本院特規劃全國唯一之「工程導論」課程,為全院大一新生必修。每位工學院學生修此課程,除了本系排定之五週課程外,尚須至其他四系各上課三週。師資則由各系遴派資深教授擔任,講授該系之專業範疇、課程內容及未來可能出路發展等,而課程講義更印製成冊,便於同學留存參考。第一週則由院長在大禮堂對全院新生就該課程做一概括性介紹。因此,與他校工學院學生相較,本院學生對一般工程領域之了解及視野,要全面、深入的多。而在配套上,則鼓勵各系提昇大二轉系之彈性,如因加收轉系人數造成教學實驗設備不足(如電機系),則由院長控存款專案補助。「工程導論」課程行之多年,獲得相當多肯定,非常感謝各系及教授們之配合與熱心投入。此外,我們也規劃了院之「半導體跨系學程」,涵蓋了工學院各系與半導體相關專業課程,使非電機/電子領域之學生亦能於半導體產業就業,而因其跨領域之訓練,更受半導體業者青睞延攬。

民國86年,遠見雜誌曾以院為對象,針對全國工學院的學術聲望進行調查(當時各校的電資學院尚未自工學院分離出來),結果本院被評為全國第一,而台大、成大及交大工學院並列第二(參見遠見雜誌1997年6月號)。就師資規模言,本院僅有130餘位,台大工學院則約450位,快接近一個清大,但規模最大的卻是成大工學院,超過600位。本院斯時成立僅25年,不論在歷史或規模上都是小老弟,但教授年輕、衝勁強,團隊精神是最大優勢,因而被戲稱為「小美冰淇淋」(小而美)。或謂可能因清華教授較擅於發表論文,殊不知以教育部首次辦理之「對國內產業最有貢獻之博士論文」選拔(每篇獲獎論文獎金二十萬)為例,全國共有十篇博士論文獲獎,本院即佔其六,超越全國之半。事實上,本院教授不論在基礎學術研究或應用技術之開發上皆常有傑出表現,實為難得。

近年來,國內各大學之學術發展,已有長足進步,尤其產官學研合作無間,研究經費與三十年前相較更不可同日而語。本院教授人數規模雖增加不多,但年輕、衝勁及團隊精神特色依然,相信在大家攜手努力下,快速邁向世界頂尖工學院之林,殆可預期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