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工學院「五十而知天命」/陳力俊

ImgDesc

《論語為政篇》中引孔子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工學院三十與四十周年時我正分別擔任工學院院長與清華校長,撰文紀念時,就是以「三十而立」與「四十而不惑」為主題,現今於工學院屆半百之齡時,回溯過往,展望未來,說「五十而知天命」似乎也頗恰當。

清華大學工學院由於徐賢修校長遠見,於五十年前成立。最近因我有機緣擔任掌管清華庚子賠款基金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中基會) 董事之故,了解徐校長當年為創辦工學院籌措經費,曾向「中基會」提出為擴展計畫借款案,先經「中基會」於1974年1月第40次年會原則同意,並於隨後舉行的行政與財務委員會議決由王紀五幹事長及葉良才董事與清華大學交涉貸款問題,最後於4月簽訂二十年期美金一百五十萬元貸款; 徐校長也以樂觀出名,遇到困難事,常說:「也許會成功也不一定。」 從貸款一事也可見其通達世事的一例,令人感念。

在現今「教育館」,即原「工程一館」大門前右側,仍嵌有徐賢修校長署名的匾額,上書「本館於六十一年七月開始營建,初為工學院動力機械及材料科學工程各系辦之用;六十二年四月完成一樓及二、三樓各一部分,六十三年四月又增建二、三樓全部作為工學院院址。綜計面積五千五百二十九平方公尺,容納動力機械、材料科學工程、工業工程等系所全部教室、實驗室、研究室、辦公室。前後建築費用新台幣一千三百萬元,除政府撥給四百五十五萬元,餘皆由基金之息入撥用。六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落成啟用。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徐賢修敬誌
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 (註: 原無標點符號) 其中基金之息入即指「中基會」掌管之「清華基金」依章程以孳息撥付清華使用。

見過世面的人,多會體會到「人亡政息」,「人走茶涼」,十年前工學院紀念特刊的採訪同學曾問我,「在您擔任工學院院長時,最得意的一項事情?」我當時無法給他直接的答案,只列舉所推動的幾件有意義的事,如今再檢視,工學院仍在推行的,包括:

一、產學研聯盟,

二、舉辦論文發表研習會與論文競賽,

三、 辦理創意設計競賽,

四、 工學院傑出校友選拔,

五、 工學院傑出教師選拔,

六、 鼓勵學生到國外交流。

相當令人欣慰,這也符合我一向對「知天命」的觀點與體驗,雖然大家都喜歡「推陳出新」,但真正切合需要,仍然會樂於「蕭規曹隨」。

對於「天命」,人們看法可能很不一樣,如「上天所賦予的使命」、「上天註定的命運」等;古人常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清華校訓取自《易經》乾坤二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的載物」,但甚麼是天呢?比較中性的說法是「自然的主宰」或「自然的規律」,但自然真有主宰嗎? 規律從哪裡來? 畢竟即使在科學昌明時代,科學家能觀測到的物質僅占總量的5%,另有有約68% 看不到的「暗物質」,還有我們沒有任何線索約占27% 的「暗能量」,人類實在無能答覆這哲學問題。

當今生物學家多認為人類是演化的產物,人類並非「萬物之靈」,但相較於其他物種而言,的確佔據一個很特殊的位置,就是能在自私與利他之矛盾處,取得相對的平衡。以基因為單位,自私可以鞏固個體生存機會,但利他的道德感,卻能夠確保群體延續後代。所以即使不知天是甚麼,人之為人,要多有利他之心,而受限所知,不應把世界當成「人類世」以人為中心,才能永續發展,工程師是很有機會在顧及生物多樣性下,造福人群,也就是「厚德載物」,使命重大。

在前兩個十年慶時,我曾期許工學院各系所都能做到在台灣 「數一數二」,如今可以很坦然地說:「我們做到了!」未來除了要「放眼天下」,更應持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