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工學院的旅程/賴志煌
身為清華的校友,非常高興能夠在工學院成立50年之際,來推動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回顧過去的文獻,讓我對工學院茁壯成長的歷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工學院成立於1972年,毛高文院長成為我們的首任院長,他積極推動電動車的計劃,使得清華工學院,從成立之初便與眾不同。在前幾任院長(包括林垂宙、李卓顯、李昭仁院長)的耕耘下,清華工學院墊定了良好的根基。
我在1984年進入清華就讀,在學六年期間,工學院在李家同院長與萬其超院長的帶領下,老師們充滿教學的熱忱,也屢在研究上有所突破。系館裡經常可以看到師生間的熱烈討論與自然的互動。這樣的氛圍,讓我憧憬要成為清華的教授。因此1998年回到清華任教,成為工學院最早的幾位助理教授。
在我的觀察中,歷任的院長皆為工學院添加了多元的面向。陳文華院長首先提出「工程導論」課程與半導體跨系學程,開啟了跨域學習的先鋒。陳力俊院長更是首創了「產學研聯盟」,吸引了相當多的廠商與工學院進行廣泛且深入的產學合作,提升了清華於產業界的影響力。溫于平院長的任內,工學院學士班成立,正式啟動了雙專長的學習模式。賀陳弘院長積極推動「全球工程師」計劃,讓院內的學生有機會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實習,不僅擴展國際視野也多了動手作的機會。而在王茂駿院長任內,開辦了國際學生的暑期實習,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齊聚清華工學院進行實習,一方面增加清華的國際能見度,也創造本地學生與國際生交流的機會。
我在過去六年的院長任內,受惠於賀陳校長推動的「院核心」制度,因此不管在經費或是制度上,多了一些的彈性。為了積極鼓勵學生及老師間的跨域合作,我們創辦了「跨域碩士班」學程。每個學生需要有兩位不同科系的指導教授,由學生來擔任橋樑,真正的去連接兩個老師的實驗室,達成跨域的研究。也藉由此模式,鼓勵學生在大學的時候,就能夠在不同的領域學習。而在產業鏈結方面,我們經由產碩專班的成立,協助產業界進行人才培訓及實質的產學合作。也因為這些深入的合作,促成了多個公司與清華成立了校級研發中心。而在國際化上,我們更積極的進行海外招生與增加英語授課,國際學生逾150多人,並成立了國際學生聯誼會。在過去幾年當中,遇到了資深老師的退休潮,在招募新進老師時,遭遇全球競爭人才的挑戰。我們成立了「樹人基金」,結合校友與產業界的資源,提升新進年輕老師的薪資,讓他們能更無後顧之憂地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室。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六年間,家中的兩個小孩皆在工學院不同系所就讀。因此工學院的各種進展,成為了全家主要的話題,也讓我在院務推動時,更增添動力!
我在工學院的旅程,已超過人生大半的歲月。由衷的祝福工學院,持續成為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的世界一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