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翻新技術 帶頭創建實驗室~專訪曾繁根教授
撰文、攝影/陳千惠 圖片/曾根繁提供
為提升我國關鍵零組件技術的自主能力,曾繁根教授於1999年回台任教於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建立總資金上億元的奈微系統製程、生醫奈微流體檢測、以及原子力顯微檢測等七個實驗室,十多年來與錢景常教授共同培養上百位優秀的研究生,師生屢獲大獎,在國際微機電系統領域嶄露頭角。
專精於微流體研究的曾教授這幾年投入醫學工程,包括檢測癌症的蛋白質晶片、人工腎臟的流體晶片等。「一滴血給我可以在很短時間檢測出來癌細胞。」學的雖是機械工程,但對醫學工程有興趣的曾教授,終於與最愛相遇,與陽明、榮總、生科院老師合作研究,利用幾十分鐘篩出來活的癌細胞,未來還要找到醫治的方法。
除了癌細胞檢測外,他也研究用晶片養細胞,未來朝可攜帶式的人工腎臟方向研發。「我從小對人工腎臟有興趣,台灣洗腎人有幾十萬人,可說是洗腎王國,如果可以開發出來攜帶式的人工腎臟,對病人很有幫助。」曾教授肯定道。
曾繁根教授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榮譽,目前共有超過 30 篇以上之專利,125篇以上之國際期刊論文,超過 170 篇以上之著名國際會議論文;他所指導之學生獲得2011國際奈微米科技應用競賽 (iCAN '11) 大會最佳貢獻獎、東元科技學生論文獎等獎項。
曾教授指出,我國微機電系統的研究經費雖然遠不及美國、德國、日本,但論文發表能力已排名第三,成果令人驚豔。「台灣老師很厲害,台灣學生很認真。」他舉出數據為例,在微機電系統投入的研究經費,美國不用比,德國是我國的20倍,日本是10倍,但2011年會議論文我們超過日本,與德國不相上下。曾教授認為雖然政府五年五百億的分配引發不少爭議,但不可諱言,聚焦的投入經費也是讓研究成果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
曾獲清大傑出教學獎的曾教授認為,身為老師必須要先以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有老師說我講到研究的時候,眼睛會發亮。」他笑著說,畢竟這是他的興趣。同時他也積極與學生交流,分幾個小組開會,有問題才能討論,並且提供「讓學生往上看」的目標,「第三年學生可以申請菁英獎學金,到日本東京大學、哈佛等大學。」曾教授說明,菁英獎學金是國科會補助一年讓研究生出國做研究,學生除了研究,還有努力奮鬥的目標。
十年多前選擇回來的曾教授,除了希望把產業帶回台灣外,也是因為他與太太皆是虔誠基督徒,希望回台灣傳福音。「我覺得有信仰才會站在比較高的角度在看待事情。」或許因為這份力量,讓他更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