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陳弘教授台大機械系畢業,赴德國RWTH Aachen大學取得Diplom-Ingenieur,再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完成博士學位,隨即返國於清大任教至今。他的研究與教學均受肯定,曾獲得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屆、清華大學傑出教學獎,以及William Johnson Award、ASME及AMME Fellow等榮譽。
電化學拋光球形表面
撰文/陳千惠 圖片/賀陳弘提供
在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賀陳弘的研究室門口,多年來貼著一張「New Work Way」的標語,「尋找新的工作方法」是他從事研究與教學以來的座標。」
賀陳弘教授台大機械系畢業,赴德國RWTH Aachen大學取得Diplom-Ingenieur,再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完成博士學位,隨即返國於清大任教至今。他的研究與教學均受肯定,曾獲得教育部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三屆、清華大學傑出教學獎,以及William Johnson Award、ASME及AMME Fellow等榮譽。
電化學拋光球形表面
喜歡邏輯思考、解決問題的他表示,其實從小並沒有特別對生活中的機械有興趣,但在大學接觸之後,將「工程機械」做為思考研究的平台,朝夕思惟而產生成就感。廿多年前開始研究「複合材料鑽孔及切削加工」、「非傳統材料與加工」等題目,並在近年集結多年研究,完成《Machining of Composite Materials》、《Advanced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machining》兩本著作。
「在清華25年,我上得最久的課是『機械製造』,跟學生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因材施造』,這是機械製造的精神。」賀陳弘指出,像自行車的碳纖維管、軍用的輕巧頭盔,其材料跟金屬不同,加工方式也必須改變,才能得到良好的成果。其研究多屬工業尖端技術,曾跟中山科學院合作過飛彈本體加工製造、與半導體工程師共同研究晶圓片加工等。
在大學研究教學之餘,他投入地方教育事務,例如在新竹市創設家長聯合會、參與市立建功高中建校。與清大同仁共同推動的繁星計畫,對於全國高國中教育的影響深遠。這些創新的改變讓更多家長和老師更願意投入教育事務,也讓教育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和成果。
今年二月賀陳弘教授接掌清華大學校長新職,儘管過去有諸多行政歷練,包括清大學務長、工學院院長、共教會主委與剛卸任的國科會副主委等,但校長一職挑戰更勝以往。「現實面是教育資源緊縮,而世界上的大學競爭又如此激烈。」他表示,雖然清華要面臨很多的挑戰,但危機就是契機,如史學家湯恩比「挑戰與回應」的史觀,只有迎向挑戰、面對危機,才有未來。
「清華立校之初就是在國際化的大場景中,我預期清華的全球化形象更鮮明,以培養世界級人才為目標。」賀陳弘教授強調,清大的特色本來就是師生一起所建立的,絕非一人可成,透過團隊作為凝聚校園共識,從環境制度去促成改變。
年輕時受清華校友胡適「理直氣和」風格影響,一向予人溫和形象的賀陳弘教授說:「我基本上是敬天,知道人的極限。」因為人有極限,因此「盡其在我,缺憾還諸天地」; 每個人人生的成功與否,應當以盡其在我的程度來定義。面對新的挑戰,他除了不斷的革新,也在傳統文化中安身立命。